商业资讯

艺苑杂谈丨伸向废墟的翅膀——段江华油画印象

2020-05-27 08:59:54 中国油画网 m.hhhiii.com

伸向废墟的翅膀——段江华油画印象

文丨水天中 徐虹

艺苑杂谈丨伸向废墟的翅膀——段江华油画印象

园 布面油画 作者 段江华

段江华的作品是一种需要思考的艺术。从作于1993年的《王与后》开始,他的作品突出地呈现出文化的沉重。那是与“明快”“潇洒”“飘逸”迥然异趣的境界。在近年以建筑“遗存”为主题的作品中,他仿佛坠入难以苏醒的沉重噩梦,但它确实是“文化性”的绘画创作,犹如文化积淀的断面,包含着无尽历史思绪。

段江华的近作多描绘巨大的古今建筑。他把那些体现了(或正在体现着)特定历史阶段人的力量和特定地域文化影响的建筑,置放在深邃的空间,形成永恒的时空与短暂的人力之间的较量。由于千百年文化的熏染调教,人类已经具备了“优柔寡断”的品性。表现于一方面人们热情展望未来,为想象中的前景激奋;另一方面又眷恋昔日,“今不如古”就这样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们对现实世界不满和疑虑的口号。这种复杂的心情,流传千载,并体现在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里。

从段江华2007年以来的系列油画作品中,能够感到对这类文化命题的思考和表达。他的作品主题是关于“人类居住地”的意象,画面由城市、城墙、亭台楼阁、纪念碑、祭坛等建筑和周围的环境组成,画中的建筑物常常孤立地被置放在暗色的空间。“天如穹庐”,但那是晦暗的幽冥世界,压抑而阴郁。而它们赖以存在的土地表层裸露,如战争破坏后的瓦砾碎石一望无际,只冷冷地反射着铁色的光。那些曾经是高大坚固的建筑物,在这种空间显得无所依托而即将崩溃。天空流宕的微光,也不是午夜天空能够暗示的飘渺希望,而是恐惧和阴暗压力的狰狞显露,象征永恒黑夜的漫无涯际。透过这静止、凝固令人窒息的场景,仿佛看到绵延中的人与自己营造的物体共同被时光任性地淘洗和异化的结局。

画家揭示的是,人在“居处”是被自己的所造物埋没的观念,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如何能够被自己的制造物所埋葬,这在理论上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在现实中却一再发生。选择这样的主题,表明画家所思考的问题不仅是画面上所看到的正在“风化”和趋于瓦解的人类建筑,也是寓意人的精神的困境。要说明这种精神体系并不是由于表征的文化符号的“高大坚固”而永恒,而是同样经不住侵蚀而毁坏,最后成为依稀的影子而消散于大地之上。就如在画中看到的那些当年帝王参拜天地的祭坛,曾经的旌旗号角、鲜花供果,到如今只剩下孤零“石坟”,面向苍穹。而《广场》《遗址》系列,表现更为凄凉和衰颓的意象,因为过去它们对应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的景象,如今却是断垣残壁,西风残照。

这即将被时空所湮灭的建筑,是某种社会模式或文化体系的象征,因为它的承载超出了社会生存所需的限度,而不堪重负。如《城》《楼》《馆》系列作品,暗示人类空间占有欲的极度膨胀。在画家笔下这些曾经被视为人类智慧、权力和财富的巨大城市建筑,现在画面中就像被抽离了骨架的萎缩模型,显得贫乏而空洞。《墙》《关》《台》高大和厚重,似乎为了家族或种族的利益,以它来对付同类的反抗和争夺,隔绝千百万人的流动……当没有人的精神生命注入时,这些废弃物也失去了威权和力量象征的意义。它们必然地融入大地,成为最普通的土石,好像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一切将回归宇宙洪荒的原本面貌。

Copyright © m.hhhiii.com